作者 蔡鎤銘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
引言
近年來,臺灣地區(qū)詐騙問題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,不僅讓臺灣被冠以”詐騙之島”的國際形象,也對社會安定和民眾財產安全帶來深遠影響。根據警政單位統計,臺灣地區(qū)每年詐騙案件的報案數量已超過10萬件,造成的財產損失更在2023年突破新高,達到86億元新臺幣,較前年增加18%。即便如此,民進黨當局對此問題的治理卻未見成效,反而引發(fā)民眾對臺當局能力的深刻質疑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詐騙問題的嚴重程度甚至成為國際間的負面話題。日本知名動畫《大欺詐師》(The Great Pretender)在2024年初《大欺詐師 razbliuto》的續(xù)作中,將故事背景設置在臺灣,并詳細描繪詐騙文化,甚至出現臺灣戶籍證明等真實細節(jié),顯示詐騙已經成為臺灣的負面象征。本文將通過數據與案例,探討詐騙問題的現況、對民進黨當局治理能力的挑戰(zhàn),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向。
臺灣詐騙問題的現況
臺灣地區(qū)詐騙案件的數量持續(xù)攀升。根據臺內政部門警政單位的統計,2024年的詐騙案件數量已達到112,000件,較2023年的105,758件增長約5.9%1。這些案件導致的財產損失金額突破239.5億元新臺幣2,比2023年的86億元增加了約178.5%。詐騙手法也在不斷進化,假投資廣告案件在2024年高達8,200件,多數透過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進行推廣,并大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,例如模仿親友聲音進行電話詐騙,提高了詐騙成功率。
臺灣的詐騙問題不僅局限于境內,還延伸至國際間,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(qū)形成了有組織的跨境犯罪網絡。根據臺灣涉外部門提供的數據,2024年涉及臺灣人的跨境詐騙案件超過1,300起,多數發(fā)生于柬埔寨、馬來西亞和菲律賓。受害者常被非法拘禁,遭遇勞動剝削甚至人口販賣,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臺灣的國際形象。
民進黨當局的治理缺失
面對詐騙問題,民進黨當局的治理成效顯然不足。雖然臺灣金融監(jiān)管部門要求網絡平臺刪除詐騙廣告,但執(zhí)行效果有限。僅2024年上半年就通知刪除60,000則詐騙廣告,但這些廣告常在下架后迅速重新上架,形成無窮無盡的循環(huán)。此外,針對境外網絡平臺的監(jiān)管幾乎為零,導致Google和Facebook等平臺上的詐騙內容層出不窮。
臺島警方的“凈網行動”在2024年逮捕了超過3,000名犯罪嫌疑人,查獲假賬戶10,000個,但這些努力并未明顯降低詐騙案件的發(fā)生率。最高行政部門設立的“反詐騙跨部會項目小組”主要成果僅限于增加詐騙熱線和宣傳活動,未能對詐騙產業(yè)鏈進行實質性打擊??缇吃p騙問題更顯得棘手,數字管理部門曾提議要求國際科技巨頭在臺設立據點,以便接受臺灣法律監(jiān)管,但該提案最終被擱置,顯示出當局的態(tài)度不夠積極。
詐騙問題的社會與國際影響
詐騙對臺灣社會的負面影響廣泛而深遠。根據警政單位調查,2024年詐騙案件的受害者中,60歲以上的長者占比高達40%,他們因缺乏信息素養(yǎng)成為詐騙集團的主要目標。單筆最大損失金額高達6,000萬元新臺幣,受害者多為經濟弱勢群體。詐騙問題已經導致臺灣社會陷入信任危機,調查顯示,超過70%的民眾對陌生來電或訊息感到極度不安,這種現象嚴重削弱了社會互信。
在國際層面,臺灣詐騙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批評。美國國土安全部在2024年的報告中指出,臺灣已成為亞洲跨境詐騙犯罪的重要據點,這類報告對臺灣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,甚至波及與友邦的合作關系。日本動畫和影視作品中將臺灣描繪成詐騙集團的核心地帶,更讓臺灣在國際間蒙羞。
解決方向:強化法律威懾與國際合作
民進黨當局在應對詐騙問題時,顯得舉措疲軟且效果有限。網絡平臺的監(jiān)管幾乎流于形式,對未刪除詐騙廣告的處罰力度不足,更遑論要求國際科技巨頭在臺設立據點以接受法規(guī)約束。僅靠宣傳或增加熱線無法解決問題,當前的種種手段只治標不治本。臺灣面對日益猖獗的詐騙犯罪,必須承認亂世需要出重典。停止廢死刑的主張,并針對重大詐騙犯罪恢復嚴厲的刑罰,是重建社會信任與法治權威的重要一步。
以數據為基礎,臺灣的詐騙問題早已超出單純的經濟犯罪范疇,許多案件涉及綁架、非法拘禁,甚至導致受害者自殺或死亡。這些后果早已超越了“普通犯罪”的界限,應視為對社會整體安全的重大威脅。然而,過去幾年,民進黨當局因其廢死主張,實際上削弱了司法的威懾力,使得犯罪分子敢于肆無忌憚地挑戰(zhàn)法律。根據司法機關統計,2024年被逮捕的3,000多名詐騙嫌疑人中,大部分在法庭上僅被輕判或無罪釋放。這些結果不僅打擊了執(zhí)法人員的士氣,除了令詐騙集團更加肆無忌憚之外,也讓受害者及家屬對司法體系感到徹底失望。
除了加強法律威懾,臺當局必須整合資源,成立專責機構,將警政、金融及通訊領域的技術力量結合起來,提高破案效率。詐騙產業(yè)鏈龐大,僅靠單一部門難以有效打擊,但執(zhí)法力度的提升必須以更強的懲罰措施作為基石。當局應立即修訂刑法,加重對詐騙犯罪的處罰力度,對屢犯及詐騙集團首腦施以終身監(jiān)禁甚至死刑,以對潛在犯罪者形成強大的威懾作用。
國際合作亦是解決詐騙問題的關鍵。臺灣地區(qū)應積極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反詐騙機制,尤其針對跨境詐騙案件進行情報共享與聯合行動。同時,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(fā)詐騙檢測工具,協助各國提升防詐能力。然而,國際間的合作和技術防護只是輔助手段,真正的核心仍在于司法體系能否展現”殺一儆百”的魄力,重建法律的尊嚴和民眾的信心。
臺當局治理能力的缺失是當前詐騙問題惡化的主要原因,但更深層次的挑戰(zhàn)在于當前司法與執(zhí)法的軟弱。臺灣社會正面臨治安惡化和信任危機,只有果斷放棄過度人道主義的框架,采取高壓政策和重典懲治,才能重新恢復社會秩序,并為臺灣地區(qū)爭取到應有的尊重與信任。
結語
臺灣地區(qū)詐騙問題的惡化,不僅挑戰(zhàn)著民進黨的治理能力,也顯示出臺灣法治體系的缺陷。過去的輕判政策與廢死主張未能遏制犯罪,反而助長詐騙集團,導致社會互信破裂,損害臺灣的國際形象。
若臺當局繼續(xù)以緩慢的應對和治標措施處理此問題,將無法解決日益增長的社會不滿。需要停止廢死刑,對重大詐騙案件加以嚴懲,重建法治與社會秩序。同時,必須加強國內外合作,整合資源以打擊詐騙產業(yè)鏈。唯有如此,臺灣才能擺脫“詐騙之島”的污名,重獲民眾信任與國際尊重。
主辦: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
Copyright 2001-2024 By m.skhuanbao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