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評論員 金裕超)備受島內各界關注的四大投票案已于日前落下帷幕,“珍愛藻礁”、“重啟核四”、“反萊豬”、“公投綁大選”四案全數未過,不僅未能達到過關門檻,甚至每項投票案的同意票均落后于不同意票。此次投票結果雖被外界普遍視為綠營大獲全勝、藍營全線潰敗,然而僅根據最終結果解讀未必全然精準,若透過投票案進一步觀察島內政治版圖的變化趨勢,不難發(fā)現藍綠兩大黨乃至白色力量都面臨現有執(zhí)政板塊恐將挪移的警訊。
藍陷基本盤萎縮困境 中南部執(zhí)政縣市暗藏翻盤危機
臺中市長盧秀燕
在此次投票案中,原本藍營有意將其操作為對蔡當局的不信任投票,集結所有不滿綠色施政的民意來擴大同意票比率,但民進黨全力固盤打響政權保衛(wèi)戰(zhàn),尤其利用“抗中保臺”的聳動論述激起藍綠對決,有多達5個藍營執(zhí)政縣市出現不同意案超過同意案,藍營基本盤出現明顯萎縮跡象,這也成為國民黨2022選戰(zhàn)的重大隱憂。
其中,歷來具指標意義的臺中市開出三項不同意,僅“公投綁大選”一案是同意票勝出,就連有利于減少對中火依賴的“重啟核四”案都是反對多于同意,雖然與盧秀燕沒使出全力有一定關系,但此結果已說明臺中藍營支持度出現松動,盧秀燕拼連任未必將輕騎過關,接下來舉行的臺中第二選區(qū)“立委”補選將是關鍵,由于該區(qū)長年屬藍營黑派大本營,若補選再失利顯示藍營傳統(tǒng)地方派系動員力式微,在“空戰(zhàn)”被綠營壓制、“陸戰(zhàn)”影響力驟減的不利情勢下,2022藍營臺中市長保衛(wèi)戰(zhàn)勢必是一場硬仗。
此外,緊鄰臺中的彰化、云林同樣為藍營執(zhí)政,卻開出四項不同意,彰化26鄉(xiāng)鎮(zhèn)市中有21個不同意票占優(yōu),即使縣長王惠美本命區(qū)鹿港也全面“綠化”,云林縣長張麗善在藍營地方首長中最早表態(tài)力挺四個同意并積極組織宣講,卻還是難以擋住綠營凌厲攻勢,側面反映出兩地藍綠氣勢消長已產生顯著變化。同樣四個不同意的宜蘭與嘉義市長年被綠營稱為“民主圣地”、基本盤結構本就“綠大于藍”,2018年在“韓流”旋風加持下成功扳倒綠營,但從此次投票來看情勢已然逆轉,即使林姿妙、黃敏惠兩位地方首長施政績效頗受肯定,然而在蔡當局執(zhí)政優(yōu)勢及地方政治風向轉變的沖擊下,力拼連任還需倍加努力。
綠攻北臺灣難度不小 桃竹基三地恐有變天可能
新竹市長林智堅
綠營能在四大投票案一戰(zhàn)完封藍營,其運作“南票北補”策略奏效是重要原因,憑借南部票倉的不同意票已足可彌補其他縣市的同意票,令全臺12個多數縣市全數同意的投票案卻最終未能過關。但地方選舉則完全取決于在地得票,綠營此次在北臺灣除宜蘭外幾乎全軍覆沒,說明綠營欲在北部有所斬獲還有不小的困難。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桃園、基隆及新竹市三地現屬綠營執(zhí)政,鄭文燦、林右昌、林智堅三人堪稱中生代政治明星,施政成績也備受民意肯定,但投票結果卻是四個不同意,這說明在原本“藍大于綠”的地區(qū)更多靠綠營政治菁英的個人特質與能力,基本盤仍未有重大結構性變化,這三地的綠營接棒者如果個人魅力比不上現任者,只依靠黨的力量恐難阻止綠地變藍天。
投票結束后綠營不顧引發(fā)“英人設市”爭議也要強推大新竹合并“升格”,最重要動因就是希望借由合并“升格”讓林智堅有機會再戰(zhàn)替綠營守住新竹執(zhí)政權,同時“升格”后區(qū)長改為官派,有助于進一步瓦解藍營在新竹縣市的傳統(tǒng)組織,否則若新竹市不保,不僅連帶將影響同區(qū)域桃園選情,其負面效應更可能擴散北臺灣。雖然在外界一片撻伐聲下林智堅宣布不會參選,但征召參選、民意要求參選等政治戲碼還是可能上演。從近期民進黨大肆操作“升格”議題可看出,其內部對北部選情已涌現出強烈危機意識,2022桃竹基綠營將難逃苦戰(zhàn)。
民眾黨此役慘遭邊緣化 守臺北市擴版圖困難重重
臺北市長柯文哲
此次大戰(zhàn)中柯文哲領軍的民眾黨立場模糊,針對“珍愛藻礁”、“反萊豬”表達同意立場,而對“公投綁大選”與“重啟核四”又持反對,“兩好兩壞”立場令民眾一頭霧水,再加上藍綠對決下基本盤各自歸隊,讓柯及民眾黨遭邊緣化、在輿論場能見度大減。從民眾黨唯一執(zhí)政的臺北市投票結果來看,除柯文哲多次表態(tài)反對的“重啟核四”案只獲51萬張同意票外,其他三案同意票均有53萬,這基本可視為藍營在臺北市主要票源,由于藍營下屆極可能推政治明星蔣萬安出戰(zhàn),對中間選民、年輕選民吸引力較強,不出意外票數還將有所上升。而民眾黨屬意出戰(zhàn)的副市長黃珊珊并不具備柯文哲本人的光環(huán)效應,柯的政治實力難以全面移轉至黃身上,在藍綠對決態(tài)勢形成后,黃珊珊要為民眾黨固守臺北市難度很高。
今年疫情期間柯文哲頻頻杠上蔡當局,一度令其自身與民眾黨聲勢高漲,但一旦回歸到藍綠對峙,民眾黨儼然丟掉話語權,走中間路線的主張在藍綠旗幟鮮明的對抗中難有影響,再加上自去年以來民眾黨多次參與補選皆以失敗告終,甚至在高雄市長補選落敗后還遭諷“4%黨”,顯見其整體實力遠不能與藍綠抗衡。雖然柯陣營已暗地為2022選戰(zhàn)招兵買馬、積極布局,試圖在各縣市“遍地開花”,然而在藍綠夾殺中能否穩(wěn)住臺北尚不得而知,要在其他縣市擴充版圖難上加難。
四大投票案雖已結束,但結果透露的政治意義與后續(xù)政治效應不容忽視,尤其作為2022地方選舉前全臺性大型民意檢驗,從中可觀察到藍綠白政治版圖可能出現異動的前兆。藍營2018年依靠“韓流”在中南部翻轉綠地,但如今又面臨恐被綠營奪回的考驗,綠營雖然坐擁南部票倉,卻在北部灘頭堡則出現政治能量難以傳承的窘境,民眾黨“一人政黨”包袱始終未能甩掉,在藍綠對決下生存危機更加凸顯。即將到來的2022將是島內政治版圖大洗牌的一年,政治情勢更加復雜詭譎,藍綠白政治力量的變化及走向值得高度關注。
主辦: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
Copyright 2001-2024 By m.skhuanbao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