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國梁/臺灣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
據島內財政數(shù)據中心21日公布統(tǒng)計,揭露“囤房族”—擁有非自住之住家用房屋的個人—計50.2萬人、囤房十戶以上的大戶有1,703人。一時間,囤房稅的討論再起。讓人費解的是,近十年來臺灣在房屋稅制有諸多空轉的討論(豪宅稅、新標單、空屋稅、囤房稅),熱鬧有余;然追求居住正義于房屋稅制,有如求魚于樹梢。
以囤房稅為例,島內現(xiàn)行《房屋稅條例》規(guī)定囤房之稅率區(qū)間為1.5% 至3.6%,授權地方政府得視戶數(shù)訂定差別征收率(戶數(shù)越多、稅率越高)。另依《地方稅法通則》規(guī)定,地方得于房屋稅率上限30% 范圍內,調高征收率。換言之,若地方政府真有意愿推動囤房稅,稅率可以高達4.68%,相當于自住房屋有效稅率(0.6% 至 1.2%)之4倍到8倍間。
實際情形如何?在差別征收率部分,僅有臺北、宜蘭與連江三地對于囤房按戶數(shù)差別征收;房價漲幅驚人的新北、臺中、臺南、高雄等市,不論戶數(shù)、征收率全固定于下限稅率1.5%。在調高征收率部分,不僅無地方政府實行,也未曾聽聞有任何地方進行規(guī)劃。就此而言,鼓吹修“法”提高用不到的稅率上限,意義何在?
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,由于所公布統(tǒng)計顯示囤房2戶以上比重自2015年之30.41% 降至20.46%,記者問:“下跌是否反映囤房稅奏效?”;官員答:“影響因素相當多,很難單一歸因…云云”。從沒被確實施行的政策、子虛烏有的效果,竟也能煞有介事般地討論與分析。
臺灣地區(qū)房價相較于世界偏高是事實,以臺北市言,近20年,房價所得比從略高于6倍上升自目前近16倍;一般年輕人自求其身、無父母祖上福蔭,想要在臺北市買房,談何容易。
對于臺灣高房價現(xiàn)象,各界有許多討論,但政策的扭曲與社會規(guī)范的影響,往往被忽略。
在政策扭曲上,長久以來有多少社會資源透過各種財政、貨幣與金融政策之優(yōu)惠補貼,而耗擲于如“讓所有年輕人都買得起房子”般地濫情又理盲的口號,所成就的卻是一波高過一波的房價?
在社會規(guī)范的影響上,四書《大學》謂: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”,意在闡明:德、人、土、財、用,遞次而進的道理;德為本、財為末,以儆有大志者,不應求末(財)而舍本(德)。然曾幾何時,斷章取義的“有土斯有財”,竟也成為社會奉行的規(guī)范!
后疫情時代,所得與財富兩極化的現(xiàn)象會越加明顯,居住正義的聲量也會隨之與日俱增。掌經世之務者,不應糾結在要讓年輕人買得起房子的錯誤思維;要推動全方位的居住正義,則須走出房屋稅的死巷。
網站簡介 / 廣告服務 / 聯(lián)系我們
主辦: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
Copyright 2001-2024 By m.skhuanbao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