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涇丁蹄
草頭圈子
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,隨著工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四方商賈云集,飯店酒樓應運而生。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,各種地方菜館林立,有京、廣、蘇、揚、錫、甬、杭、閩、川、徽、潮、湘、以及上海本地菜等十六個幫別,同時還有素菜、清真菜,各式西菜、西點。這些菜在上海各顯神通,激烈競爭,又相互取長補短,融會貫通,這為博采眾長,發(fā)展有獨特風味的上海菜創(chuàng)造了有利條件。
毛蟹年糕
上海菜原以紅燒、生煸見長。后來吸取了無錫、蘇州、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,參照上述十六幫別的烹調技術,兼及西菜、西點之法,使花色品種有了很大的發(fā)展。
菜肴風味的基本特點:湯鹵醇厚,濃油赤醬,糖重色艷,咸淡適口。選料注重活、生、寸、鮮;調味擅長咸、甜、糟、酸。
名菜如“紅燒蛔魚”,巧用火候,突出原味,色澤紅亮,鹵汁濃厚,肉質肥嫩,負有盛譽。“糟缽頭”則是上海本地菜善于在烹調中加“糟”的代表,把陳年香糟加工復制成糟鹵,在燒制中加入,使菜肴糟香撲鼻,鮮味濃郁。“生煸草頭”,摘梗留葉,重油烹酒,柔軟鮮嫩,蔚成一格。
而各地方風味的菜肴也逐步適應上海的特點,發(fā)生了不同的變革,如川菜從重辣轉向輕辣,錫菜從重甜改為輕甜,還有不少菜館吸取外地菜之長。經(jīng)過長期的實踐,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。改革了烹調方法,上海菜達到了品種多樣,別具一格,形成了上海菜的獨特風味。
上海菜的主要名菜有“青魚下巴甩水”、“青魚禿肺”、“腌川紅燒圈子”、“生煸草頭”、“白斬雞”、“雞骨醬”、“糟缽頭”、“蝦子大烏參”、“松江鱸魚”、“桂花肉”、“八寶雞”、“楓涇丁蹄”等一二百種菜肴。
此外還有其他美食:上海老大房糕、五芳齋點心、鴿蛋圓子、素菜包、大壺春生煎饅頭、蟹殼黃、南翔小籠饅頭、四鮮烤麩、四季糕團、桂花糯米糖粥、開洋蔥油面、五香豆、奶糖、梨膏糖、紅燒生煸滑炒等。
青魚禿肺
青魚禿肺
青魚禿肺是上海老正興菜館獨創(chuàng)的冬令名菜。民國初期,上海楊慶和銀樓老板的兒子楊寶寶,常在老正興菜館就餐,他特別喜愛該店制做的青魚菜肴。有一次他對該店廚師提出說:“青魚肉鮮美絕嫩確實好吃,青魚魚肝既然能制貴重補品藥物,能否將它制做菜肴?”不久飯店廚師便取用約4公斤重青魚的魚肝,經(jīng)反復洗凈后,加上筍片、蔥姜、黃酒、醬油、糖等調味相配,制成了菜肴,名為青魚禿肺。由于禿肺含有大量純魚肝油,經(jīng)熱稍煎,加醬油、酒、糖等調味烹制后,它嫩而細膩,油而不膩,嫩如豬腦,加上青魚肝,補肝明目,食之具有強健身體之功效,故不久就聞名于市,到三十年代成為老正興最著名的菜肴之一。
蝦子大烏參
蝦子大烏參
蝦子大烏參是一道老上海名菜,據(jù)說百年前的上海人喜歡吃河鮮,而不喜歡海味干貨。1937年淞滬會戰(zhàn)歷時三個月之久,后來中國軍隊南撤,市內(nèi)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淪為“孤島”。其時,南市十六鋪一批經(jīng)營海味的商號生意清淡,對外貿(mào)易中斷,銷往港澳以及東南亞的一批大烏參積壓在庫。此事被德興館名廚蔡福生和楊和生獲悉,便以低價收購,烹制出“蝦子大烏參”一舉成名。
糟缽頭
糟缽頭
清代《淞南樂府》載:“淞南好,風味舊曾諳。羊胛開尊朝戴九,豚蹄登席夜徐三,食品最江南。羊肆向惟白煮,戴九(人名)創(chuàng)為小炒,近更為糟者為佳。徐三善煮梅霜豬腳。邇年肆中以缽貯糟,入以豬耳腦、舌及肝、肺、腸、胃等,曰‘糟缽頭’,邑人咸稱美味。”到清代光緒年間,上海老板店和德興館等本幫菜館烹制的“糟缽頭”已盛名滬上。近百年來,此菜幾經(jīng)改革,從40年代起,因原來制法已不能適應顧客需要,就將原來用生豬內(nèi)臟加香糟逐只蒸制,改為用熟豬內(nèi)臟,加火腿、筍片待入砂鍋,加鮮湯、香糟鹵燉制而成。它制法簡易,迅速方便,又不失原來特色。
編輯策劃:虞鷹 制圖:虞鷹